长沙康乐田园养老公寓
联系方式

沈先生 155 0731 5522

常女士 133 0846 2072

微 信:klty99  

地 址:长沙县北山镇荣合桥社区

微信公众号:康乐田园


ABUIABACGAAg5frWvQUo-aPTnwEwtAQ4kgY
在线客服
新闻详情

照顾老人的压力排山倒海而来,如何为自己的情绪找到出口?

文章附图

大部分的人都知道,当自己感觉不舒服,很容易在解读情绪的时候,用「好」、「不好」简单的词汇来总结心情;或是当情绪负荷得很重时,只会认为自己受不了了。


可是,有时候这种满溢的情绪里,并不是全部都是坏的部分,也有美好的东西存在。比如说,我舍不得爸妈受苦,这种舍不得的感受背后还连结着一个情况是——但是我帮不上忙。


这个心底 ❝想为他们多做些什么,却发现自己无法再改变什么❞ 的声音,是许多人无法轻易察觉的,只知道自己的情绪很低落,忽略了导致这项情绪的主因——舍不得却又无能为力。

"
舍不得,是对家人的关怀,以及情感的连结,代表我很珍惜他们。
"


情绪是有层次的,因为看见了父母受苦,所以开始知道对父母的孺慕之情,但这中间又加进了身为儿女的责任、对病痛束手无策的无助,以及对病情感到焦虑。当林林总总加起来之后,整个情绪层层迭加,最后就看不见了最需要被珍惜的部分,开始对照顾父母感到烦躁,❝因为爸妈生病了,过程中,我忧心、慌乱、无助以及照顾的负荷,将原本生活规划都被打乱了!❞


情绪是一个整体,它有过程、有层次,也会有转换;它可能也来自和环境相扣的因果连结,当然也会有扭曲的情绪反应。所以,当情绪上来时,把自己的思绪拉离当下,才能看见事情的前因后果、来龙去脉,才明白当下为什么要生气。


因为在事情发生的当下,会有很多情绪占据你的思考,如果有机会可以仔细分层,也许可以看见情绪不同的层次跟不同的面向。

1


愤怒也是保护

情绪也是一种保护作用,例如愤怒。愤怒让我们在意见的争论拉扯时,有机会停在某一个情境或事件里面,去发洩这个情绪,除非是一怒之下做出了冲动的决定,否则就会停留在事件当下,去进行更多的对话。愤怒是一种保护,让我们停下来有机会去看、去想、去探讨到底怎么了?


照顾者的愤怒情绪通常是因为压力很大,而压力来源是因为在乎又无助,或是某一个感受、想法因为不被理解受伤了,所以感到愤怒。如果停在愤怒的当下,不着急做出决定,等待看清楚了之后,更知道要怎么去表达自己的在乎,以及受伤的感受,这就是所谓「事缓则圆」。


情绪是对应的,一方面是宣洩,另一方面也是保护。既然是这样,我们就可以当作是对自己的帮助,读懂情绪是**步。怎样看见、了解自己的情绪,然后一个个解开,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。


2


照顾者也是弱势者

很多照顾者,他们与被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很紧密,但在照顾的过程中,可能会产生情绪的冲突与矛盾。



明明心里很关心,也很用心在照顾,却因为被照顾者的不配合、坚持自己的意见,或是经常指责照顾者的情况下,导致压力一点一滴地累积,最后爆发愤怒的情绪,若不深入理解自己的情绪,可能会出现用不当的方式和被照顾者互动,更严重的话,还会出现虐待的情形。




曾经遇过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,情感很深厚,父亲的病况致使他晚上睡眠品质差,父亲的病况甚至还有大小便失禁的症状,所以只要父亲半夜失眠起床,儿子也会跟着醒来,就怕父亲上厕所走路摔倒。


一不注意就会发现父亲又到处大小便了,儿子整个晚上就忙着善后清理,隔天又重复同样的模式。


时间一长,儿子的耐性也逐渐减少,两人的冲突越来越多,儿子甚至还会怀疑爸爸是不是因为对他不满,而故意做出这种行为找他麻烦?于是当父亲又在夜半起来随地大小便时,儿子就会有言语上的责备,甚至是肢体上的暴力。


被照顾者是弱势的一群,但照顾者在面对照护上的挫折或是无助时,反而会觉得自己更加弱势。所以,经常会听见:我每天这样照顾他,他还没走,我迟早会比他更早走!


但是,儿子绝对是很关心父亲,否则也不会在大半夜起床照看,这就是照顾者的情感矛盾,一方面很爱他,另一方面又展现对被照顾者的不耐。

3


轻松感是错的吗?

等到被照顾者去世之后,照顾的一方要承接哀伤的情绪。


临床上,有所谓的「预期性哀伤」,预期性的哀伤是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,已经预想到之后的状况,这种预期性哀伤情绪有时会比真实发生时的哀伤反应更为强烈。比如说,儿子想到有一天相依为命的父亲不在了,他该怎么过剩下一人的生活?


这时候出现的哀伤反应,是对被照顾者一旦离世的预设想像导致的情绪,可能会焦虑、哀伤,或者害怕自己都付出那么多了,而他还是会离开的一种生气,甚至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分离,而在情感上产生了距离,不敢继续投注更多的关心,也不敢再主动表达对于即将分离的不舍。


对长期的照顾者而言,某一方面,既等待结束不分昼夜的照顾生活,另一方面,却又害怕那样的一天真的到来时,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。


另一种哀伤是在失落发生之后所产生的情绪反应,例如:儿子在父亲生病的期间,先暂停工作,全心全意地照顾爸爸,从最基本的护理知识开始学习,想要把爸爸照顾痊愈,所以只要能够让爸爸放心、舒服,或是让爸爸觉得有意义、可以圆梦的事情,他都愿意做,直到精力耗竭,出现情绪反弹。


但是,真的等到爸爸离开的那一天,他才回过头来想到:「我好像没有为爸爸做这个、做那个……。」此时,儿子的情绪在哀伤中夹杂愤怒与自责,认为自己没办法帮爸爸做到某些事情,又或者,认为哪个地方出现了疏失,希望有人可以为这个疏失负责。


这个阶段的情绪的过程,还可能有一种反应,就是当他把自己的事情全部放下,全心全意地照顾爸爸。等爸爸走了之后,他出现的情绪是一种突然之间「释怀」和「轻松」衍生的罪恶感。


「我是一个这么孝顺的儿子,为什么他离开了之后,我反而觉得轻松下来的感觉?」接着有可能儿子对于这种轻松感觉又产生了罪恶感,然后开始自责,因为他觉得照顾爸爸的时候,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,让他没有办法放下。


暂时出现的轻松、无感,都是正常哀伤情绪反应


为什么我感觉轻松了?是不是代表我不爱他?


为什么我对他的离开,好像没太多感觉?


其实很多子女对于长辈离开之后,会有这么一小段时间,出现一种卸下重担的轻松感,但这种感觉不会一直持续,它只是一个过程。


因为照顾长辈的那段时间确实非常辛苦,所以当压力解除之后,的确会有一种轻松感,但不久后,接踵而来的是子女对逝者的怀念、悲伤,甚至要开始重新寻找生活重心时,也会感到焦虑;遇到很多繁杂的事情时,可能也会产生愤怒。



事实上,当亲友去世后,会有许多情绪夹杂在一起,然而令照顾者最困惑的却是那份轻松感,更因此可能对自己感到愤怒,想著怎么可以有轻松感,而过不去这个情绪的「坎」。因此,有些人就会透过指责别人把愤怒往外丢,觉得一定是哪个部分没有做好,谁应该为亲人的去世负责,如此好让自己心中的那份轻松感得以掩饰。


有些人可能对于被照顾者的离世无感而觉得困惑,「我应该很悲伤、很沮丧,为什么我没有那些情绪?」


他觉得自己应该要有的情绪,却没像预期中出现时,当下的困惑可能也带有罪恶感,纠结其中会感到慌乱。这个慌乱反而引发了他的另一种焦虑,对许多事情开始觉得烦躁,不同的情绪全纠结一起。




哀伤是一个调适的过程,每个人的哀伤调适历程是个别性的。通常会随著时间而有不同的哀伤反应,但不会持续停留在某种情绪状态中太久,而且多种情绪的交错出现,也是相当常见的事。

在最初失落发生的3到6个月,较会出现明显且强烈的哀伤反应,之后逐渐情绪的平缓,通常2至3年的哀伤调适,都是一个正常的历程。这个调适的过程中,可以借由参与一些活动或投注个人有兴趣的事物,如旅游、运动或手工创作,甚至适当的投入工作等,都是帮助自己哀伤调适的方法,多数的人都可以在一段时间后,慢慢的回生活的日常。